,,
▎吼叫過後的愧疚,你也有過嗎?

有時候,當孩子一再挑戰我們的底線,玩具散落滿地,提醒好幾次卻沒人理;或是上一秒才剛交代好的事,下一秒就被拋在腦後。
忍了很久,最後大吼一聲,整個家馬上安靜下來。
可是,安靜過後,心裡卻湧上一股熟悉的悔意:「剛剛的自己,好像不是我想成為的那個爸媽。」
▎我也有過同樣的經驗
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,我也曾經因為太累、太焦躁,在忍不住的那一刻對孩子吼了出來。
當下雖然換來了片刻的安靜,可是吼完看著孩子的表情,我心裡立刻湧起滿滿的後悔。
我明白,那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教育方式。
也正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,我更能理解爸媽們的心情:
我們不是不愛孩子,而是常常在壓力與無力感之下,失去了最溫柔的樣子。
重要的是,我們要願意看見這個習慣,承認它其實對孩子沒有幫助,並試著慢慢改變。
▎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吼?
- 感到無力:孩子不聽、不配合,會讓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掌控權。
- 身心太累:當我們壓力大、沒休息好時,耐心早就見底,再小的事都可能成為導火線。
- 原生家庭的影響:如果小時候我們常被父母用吼的方式管教,這樣的互動模式就容易在我們身上重現。
所以,「吼」往往不是爸媽真的想這麼做,而是條件疊加下的一個自動反應。
▎試著多一點覺察
改變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從「看見自己」開始。
下次當你覺得火氣快要上來時,可以先停一下,問自己:
- 我現在是太累了?太焦慮了?還是感到被忽視?
- 這個情緒,其實和孩子有關,還是和我自己的狀態有關?
這樣的停頓,就是第一步。
▎小小練習:情緒日記

如果你也常為了吼叫感到懊悔,不妨嘗試寫「情緒日記」:
📍 記下當時的情境(孩子在做什麼?)
📍 寫下你心裡的感受(生氣、挫折、委屈?)
📍 留意身體狀態(疲倦、餓、身體不舒服?)
📍 想想腦中閃過的念頭(「他都不聽」「是不是我做不好」…)
這個練習的重點,不是責怪自己,而是更了解自己。當你知道情緒從哪裡來,你就有力量選擇新的方式去回應孩子。
▎給爸媽的一句話
我們都可能在混亂裡失去耐心,也都曾因吼叫而後悔。
重要的不是「永遠不會吼」,而是願意覺察並練習改變。
當我們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,就是在教孩子:遇到困難時,不需要用爆發來解決問題。
讓我們一起練習,在最混亂的時刻,仍能守住家的溫度與尊重💛

孩子生病睡不好:感冒、發燒、鼻塞時的睡眠調整法
孩子和大人不一樣,他們的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有限,配合度自然也有限。當生病時,身體已經不舒服了,情緒與配合度更容易下降。這時候,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與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