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,
▎孩子旅行中的睡眠安排:出門在外怎麼兼顧作息?
成為父母之後,旅行的樣貌會跟以往很不一樣。
我跟先生常常帶著孩子外出,不管是台灣短程小旅行,還是長途飛行,我們都嘗試過。
每次出門我都更深刻感受到——旅行中孩子的睡眠安排,真的非常重要。
有了孩子後,旅行的步調需要放慢,一天安排一到兩個景點就好。我們更追求深入體驗,而不是走馬看花。
孩子睡飽了,情緒也會更穩定,全家都能玩得開心。
反之,如果少了足夠的休息,小孩容易情緒崩潰,爸媽也會壓力山大。

圖:美國公路旅行,利用車程時間安排小睡
▎不同小睡階段,怎麼安排旅行?
➊ 三段小睡的嬰兒
這時候寶寶還小,許多爸媽也會比較不放心長時間在外。
建議可以選擇在午睡後、傍晚再出門,因為第三小睡相對不是那麼重要,如果沒睡好,晚上提早上床補足就好。
❷ 兩段小睡的孩子
重點在於第二個小睡(午休)。
- 白天的第一小睡,可以安排在車程中,睡一小時剛好到目的地,下車精神滿滿。
- 第二小睡,建議安排在靜態的地方(飯店、民宿),讓孩子獲得更高品質的休息,下午行程會更愉快,晚上也不容易因為過累而睡不好。
❸ 一次小睡的孩子
這時候唯一的小睡非常關鍵,建議要「好好保護」。
可以選擇飯店附近的景點,中午回到住宿休息,確保孩子有高品質的午睡。

圖:該小睡了,上推車,媽媽帶你漫步東京
▎靜態睡眠 v.s 動態睡眠
旅行中難免遇到寶寶在車上睡著,爸媽常常會糾結「該不該抱下來?」這裡有幾個情境建議:
1. 到達目的地時,孩子才剛睡著
👉 月齡小的寶寶,常常一被抱下來就醒。這時爸媽可以評估:
- 繼續在車上睡:但要有心理準備,車子停下來等,可能會花費比較久的時間。
- 直接抱回房間:給一點安撫(拍拍、白噪音),有些寶寶能順利銜接回去睡。
- 避免在車上入睡:快到家時,盡量保持清醒,回到家再讓他完整入睡。
若是大一點的孩子,通常睡沉後被抱下車不一定會醒,就能順利轉移到飯店房間或家裡床上繼續睡。
2. 到達目的地時,孩子已經睡了一段時間
👉 這時就看寶寶的狀態:
- 已接近該段小睡的長度:可以停下來等他自然醒。
- 還明顯需要休息:不妨延長停留,讓孩子把這段睡眠補足,再開始後續行程。
雖然靜態睡眠(床上睡覺)通常品質比動態睡眠(推車、汽座)更好,但在旅行中適度彈性是必須的😉
▎帶孩子旅行住宿怎麼選&要準備什麼可以睡得更好?
- 房型選擇
- 預算充足可選擇有隔間的飯店,爸媽和孩子互不干擾。
- 若是民宿,可以選擇有一間獨立臥室,孩子睡後爸媽也能在外面追劇、吃宵夜。(建議備上監視器)
- 嬰兒床
- 有些房源會附設嬰兒床,入住前可以先詢問。
- 如果孩子習慣自己的小床,也可以自備旅行床。
- 環境熟悉感
- 到新環境時,讓孩子先探索一下,並跟他介紹「今晚睡覺的地方」。
- 帶上熟悉的安撫物、小被被或習慣的音樂,幫助孩子更快熟悉及安心。
- 光線處理
- 飯店的窗簾通常夠遮光,但民宿品質不一,建議可自備遮光布。
- 孩子對光線很敏感,避免「天一亮就全家起床」的窘境。
- 聲音處理
- 外宿隔音難保,白噪音機是很好用的工具。
- 它能稀釋環境噪音,讓寶寶睡得更安穩。
- 睡眠儀式
- 即使在外,也盡量維持與家裡相同的流程,給孩子熟悉感與安全感。
- 睡眠時間
- 旅行中盡量維持跟家裡差不多的睡覺時間,不要因為在外就讓孩子熬夜太久。
- 睡眠不足容易造成過度疲勞,反而讓旅行體驗打折,情緒也會更不穩定。
- 特別提醒:如果在外熬夜太多、作息被打亂,孩子返家後需要花更多時間重新適應原本的作息節奏,爸媽可能也會更辛苦
▎給爸媽的小提醒
出門旅行,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開放的心。
計劃趕不上變化,如果孩子狀況失控,就先安撫、穩定情緒,回家再調整作息就好。
對於已經有自主入睡能力的孩子,出門時可能會有些小波動,但只要回家後持續引導,幾天內就會恢復穩定。
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:
- 哥哥(快四歲)出門睡得跟在家裡一樣好,不太需要我操心。
- 妹妹(一歲)則比較敏感,原本在家不夜醒,旅行中卻容易驚醒。這時我不會強求,給一點拍拍安撫,等回家再好好補眠。
畢竟,旅行本來就是一種體驗與回憶,睡得不完美也沒關係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一起走過、一起享受這些時光。💛

圖:飛機上的睡眠安排也很重要哦!(下次專程安排一篇來講)

孩子生病睡不好:感冒、發燒、鼻塞時的睡眠調整法
孩子和大人不一樣,他們的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有限,配合度自然也有限。當生病時,身體已經不舒服了,情緒與配合度更容易下降。這時候,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與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