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,
不論新手爸媽還是有經驗的爸媽,常常都會卡在同一個問題——「寶寶到底該何時上床睡覺?」。直到接觸到睡眠科學知識,我才認識到「清醒時間」和「生理時鐘」的概念,也才慢慢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。
不論新手爸媽還是有經驗的爸媽,常常都會卡在同一個問題 ——「寶寶到底該何時上床睡覺?」
以我自己為例,生完小孩後,其實我根本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該睡覺。剛開始在月子期,還覺得好像不難,因為孩子累了就會突然睡著,或者喝奶喝一喝就倒下。可是隨著月齡漸漸增長,我發現一個問題:我從來沒有真正知道他什麼時候該睡。
當時的我幾乎都是憑感覺在判斷,卻也說不出那份「感覺」從哪裡來。
結果就是,孩子越長越大,越來越難哄睡,而我常常覺得疲憊又挫折。
直到後來接觸到睡眠科學知識,我才認識到「清醒時間」和「生理時鐘」的概念,也才慢慢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。
這篇文章主要會帶大家認識「清醒時間表」,讓你在安排寶寶作息時有一個大方向的依據。
▎為什麼要看「清醒時間」?
清醒時間(Wake Window)= 寶寶每次從醒來到下一次睡著之間,能夠保持清醒的時間。(包含喝奶、玩樂等等)
觀察清醒時間,可以避免寶寶「太累才睡」或「還不到睡覺時間」,幫助他更順利入睡。
▎0–12 個月寶寶清醒時間參考表

▎清醒時間 + 睡眠訊號 = 上床最佳時機
比起對照清醒時間,更重要的是觀察寶寶的睡眠訊號(搭配著使用更可以精準判斷何時要睡)
- 眼神發呆、發直
- 動作變慢
- 打哈欠、拉耳朵、揉眼睛
- 突然變得安靜或黏人
👉 延伸閱讀:【怎麼知道寶寶想睡了?—睡眠訊號觀察指南 】
▎四個月後:清醒時間只是輔助工具
到了四個月以後,寶寶的生理時鐘逐漸成熟,真正影響睡眠品質的,除了清醒時間,還有固定的作息節奏。
如果過度依賴清醒時間,容易出現:
- 把孩子拖到「太晚睡」
- 錯過最佳入睡區間
- 入睡時間越來越偏晚,整個作息逐漸延遲
▎給爸媽的話
清醒時間表可以幫你快速抓方向,但請記得:每個孩子的精力都不同,有些孩子需要的清醒時間會短一點,有些則可以撐得更久。
最重要的是學會結合工具(清醒時間)與觀察(睡眠訊號),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在最佳時間上床,睡得更安穩。💛

實用資源|爸媽指南
孩子生病睡不好:感冒、發燒、鼻塞時的睡眠調整法
孩子和大人不一樣,他們的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有限,配合度自然也有限。當生病時,身體已經不舒服了,情緒與配合度更容易下降。這時候,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與陪伴。
嬰幼兒睡眠顧問 • 心璞
2025-09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