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夜驚 v.s 惡夢:如何分辨?爸媽應該怎麼做?
孩子半夜突然驚醒大哭,甚至尖叫掙扎,往往讓爸媽嚇壞:這是「夜驚」還是「惡夢」?
孩子半夜突然驚醒大哭,甚至尖叫掙扎,往往讓爸媽嚇壞:這是「夜驚」還是「惡夢」?
二寶的到來,對全家人都是一場大調整。生活步調要重新磨合,爸媽的心力被切成兩半,「睡眠安排」更常成為討論焦點。
孩子和大人不一樣,他們的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有限,配合度自然也有限。當生病時,身體已經不舒服了,情緒與配合度更容易下降。這時候,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與陪伴。
寶寶生病時,最讓爸媽心疼的就是小小身體要承受不舒服。特別是在托嬰或上學期,孩子常常接連感冒,彷彿「不斷更新病毒碼」一樣。
不論新手爸媽還是有經驗的爸媽,常常都會卡在同一個問題——「寶寶到底該何時上床睡覺?」。直到接觸到睡眠科學知識,我才認識到「清醒時間」和「生理時鐘」的概念,也才慢慢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。
我跟先生常常帶著孩子外出,不管是台灣短程小旅行,還是長途飛行,我們都嘗試過。每次出門我都更深刻感受到 —— 旅行中孩子的睡眠安排,真的非常重要。
在我大寶六個月前,我幾乎每天都是用拍睡、搖睡、抱睡來安撫他入睡。一開始覺得沒什麼問題,因為這些方式很快就能讓他安靜下來。但隨著他慢慢長大,我發現情況變得越來越不對勁。
產假結束後,我做了一個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決定——我選擇回到職場。很多人以為那樣會更累,但對我來說,上班反而是一種「喘息」。
每天凌晨四點就像鬧鐘響起一樣,或是固定每隔一小時就會醒來一次,要你抱、要你拍或要你塞奶,才能再重新睡回去。其實,夜醒並不是你的寶寶「特別難帶」,而是人類睡眠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。
很多爸媽在寶寶打完疫苗後,都會發現孩子的睡眠好像「不太一樣」:有的睡得比平常還多,有的卻反而變得容易醒,甚至晚上更難安撫。
很多爸媽應該都曾經有這樣的經驗:寶寶突然一段時間變得很煩躁、不容易安撫,結果過幾天就發現小小的白牙頭冒出來了。這才明白,原來是因為長牙帶來的不適,才導致寶寶那陣子比較難睡。
很多時候,寶寶哭鬧並不是調皮或任性,而是因為真的太累了。在累到受不了之前,他們會先透過一些「睡眠訊號」告訴我們:「我需要休息了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