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二寶來了,睡眠怎麼辦?給手足都安心的分房、同房攻略
二寶的到來,對全家人都是一場大調整。生活步調要重新磨合,爸媽的心力被切成兩半,「睡眠安排」更常成為討論焦點。
二寶的到來,對全家人都是一場大調整。生活步調要重新磨合,爸媽的心力被切成兩半,「睡眠安排」更常成為討論焦點。
孩子和大人不一樣,他們的理解能力、表達能力有限,配合度自然也有限。當生病時,身體已經不舒服了,情緒與配合度更容易下降。這時候,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與陪伴。
寶寶生病時,最讓爸媽心疼的就是小小身體要承受不舒服。特別是在托嬰或上學期,孩子常常接連感冒,彷彿「不斷更新病毒碼」一樣。
在我大寶六個月前,我幾乎每天都是用拍睡、搖睡、抱睡來安撫他入睡。一開始覺得沒什麼問題,因為這些方式很快就能讓他安靜下來。但隨著他慢慢長大,我發現情況變得越來越不對勁。
很多爸媽在寶寶打完疫苗後,都會發現孩子的睡眠好像「不太一樣」:有的睡得比平常還多,有的卻反而變得容易醒,甚至晚上更難安撫。
很多爸媽應該都曾經有這樣的經驗:寶寶突然一段時間變得很煩躁、不容易安撫,結果過幾天就發現小小的白牙頭冒出來了。這才明白,原來是因為長牙帶來的不適,才導致寶寶那陣子比較難睡。
很多時候,寶寶哭鬧並不是調皮或任性,而是因為真的太累了。在累到受不了之前,他們會先透過一些「睡眠訊號」告訴我們:「我需要休息了!」
寶寶滿 4 個月後開始會翻身,原本的包巾就不再建議使用,需更換成雙手可自由伸出的款式,安全性更高。
睡眠儀式是一段每天重複的睡前流程,就像是一個「放鬆密碼」。它幫助孩子從活躍的白天模式,慢慢切換到安靜的夜晚模式,讓入睡更快、睡得更安穩。
在上一篇提到「嬰兒床內要保持淨空」,這是因為一歲以下的寶寶,肢體控制能力還不成熟,鬆軟物品容易造成窒息風險。但當寶寶滿一歲、動作發展良好時,爸媽就可以開始考慮,適時介入安撫物,幫助寶寶在睡前更有安全感。
嬰兒猝死症( SIDS)是指 一歲以下嬰兒,在沒有明顯疾病或外傷的情況下,於睡眠中突然離世,即使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與環境調查,仍無法找到確切原因。